当前位置:主页 > 动态 > 正文

张翠霞:投资人形机器人需警惕“伪概念炒作”

发布时间:2025-04-12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当2025年公募基金一季报披露后,一个现象引发市场热议:多只业绩领先的权益类基金不约而同重仓了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主题。这似乎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投资风口正在形成。但当前的投资逻辑是否站得住脚?高估值背后是否存在风险?

  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的双轮驱动

  人形机器人尚处于商业化早期,但资金已提前布局。这种“左侧投资”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两方面:“技术突破的短期刺激”和“政策支持的长期保障”。

  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灵巧手自由度提升至22个,运动控制模块的升级直接让市场看到了量产的可能性。这种技术迭代如同“强心针”,能迅速推高行业估值。类似地,AI大模型的进步让人形机器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大幅提升,从工业场景向家庭服务渗透的想象空间被打开。

  但技术突破具有不确定性,此时“政策与产业链配套”的作用凸显。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

  投资人形机器人需警惕“伪概念炒作”

  当前部分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市盈率远超传统制造业,这是否合理?答案需从估值逻辑的差异中寻找。

  市场给予这一赛道“科技+制造”的双重溢价: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被视为AI的终极载体,头部企业的技术进展直接对标科技股估值;另一方面,国产替代政策让产业链企业享受溢价。例如,绿的谐波推动人形机器人关节模块成本下降25%,单价从2019年的8000元降至2024年的3500元。中研普华测算,2025年绿的谐波在全球谐波减速器市场占有率将突破18%,成为国产替代标杆。

  但风险同样存在。一些公司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不足5%,市盈率却高达90倍,显然透支了预期。这类“伪概念”股一旦技术迭代不及预期或政策落地延迟,可能面临剧烈回调。高估值需区分“技术验证型”企业和“概念炒作型”企业。前者可长期跟踪,后者需警惕泡沫。

  此外,从一季报看,机构持仓高度集中,如前十大重仓股重合度较高。这种“抱团”现象隐含两大风险。其一是“技术路线突变”,例如直线电机替代传统旋转电机,已布局的企业可能面临产能重置风险。其二是“流动性冲击”,部分个股融资盘占比过高,一旦市场风向转变,可能引发踩踏式下跌。此外,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或是最大“黑天鹅”。当前估值隐含了2026年特斯拉量产10万台人形机器人的假设,但若供应链受阻或良率提升缓慢,行业估值体系可能重构。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