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动态 > 正文

杨昌其:低空交通“一张网”不止于概念

发布时间:2025-05-07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如今民航空管一体化仍在持续推进,在低空运行管理推进试点、政策落地以及各地低空开放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管学院副院长杨昌其在第二届全球低空经济论坛春季会上接受时作出上述表述。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迅速。中央空管办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我国实名登记无人驾驶航空器超220万架、通用航空器超3200架;2024年空管系统保障无人机飞行3.4亿架次、2600万小时,通航飞行120万小时,均创新高。庞大飞行规模与增长数据凸显低空经济潜力,也对低空运行管理提出挑战。

  管理缺乏等阻碍低空经济发展

  在杨昌其看来,当前低空运行管理尚缺乏更为成熟、完善的政策框架和运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空经济的顺畅发展。

  回顾传统空域管理模式,杨昌其表示:“早期空管体制改革虽提出一体化理念,然而机场建设与民航发展至今,并未实现完全一体化。地方机场、中小机场实行属地化管理,省会及主要机场的中低空和高空则由空管系统管理,形成了空管系统与地方机场并行的管理模式。”杨昌其指出,管理政策模式和机制亟待探索建立并不断健全。低空空域管理复杂且难度大,涉及因素众多,统一的规章标准还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实际运行面临不少困难,空域资源难以高效、安全地利用。此外,专业人员短缺也是一大瓶颈,低空经济与低空运行管理毕竟属于专业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专业人才的匮乏,将直接影响到低空运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低空航线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通过不断试验运行来不断优化和完善。

  此外,杨昌其还谈到:“一方面,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并明确职责。地方政府若逐步将600米以下空域移交,就需搭建相应组织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保障运行,并制定管理规则与程序,加强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提供低空飞行服务及信息数据服务。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确保低空运行管理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低空安全监管至关重要,特别是安全责任界定,这关乎低空经济能否安全健康发展。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底线,必须明确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监管,让低空经济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低空交通“一张网”不止于概念

  杨昌其认为,传统民航的技术与方法可为低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提供借鉴,虽然当前“一张网”仅为概念,实则代表着未来低空交通网络体系的整体规划方向。

  结合传统民航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体系面向2035年的建设目标,以及低空交通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的目标,杨昌其进一步表示:“构建低空交通技术系统‘一张网’需从五个方面着手:低空通信感知网、低空基础设施连接网、空地一体起降航路网、低空数字空域管理网和低空智能管控服务网。目前,这五张网分别处于建设阶段,各地基于场景驱动开展低空试点与平台建设,最终需实现五网融合,形成低空交通‘一张网’系统。”

  在具体发展路径上,杨昌其强调,未来低空交通若要发展,需结合各省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则制定,实现与中低空和高空的衔接,形成低空交通网络与管理体系。从定位上,要推动低空交通标准化、网络化与智慧化建设;从目标上,要构建低空交通运行管理模式、机制、标准体系及场景应用体系,推动标准制定、关键技术攻关与空域管理模式创新,促进地空交通网络、指挥网络和飞行服务网络互联互通。

  杨昌其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各地先行开展低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再逐步实现互联互通。这一过程需通过校企资源整合、低空交通领域成果转化及商业化落地,整合各方资源,最终建成互联互通的低空交通网络体系。”

  “低空交通网络体系或管理体系建设至少需要5到10年周期。”杨昌其补充道。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