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9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苏州盛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IPO中止情形消除,上交所恢复其发行上市审核,盛科通信也随即披露了首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文件。
盛科通信以邮件形式回复采访表示,“深圳中电港会向我司采购交换机是基于公司产品与客户需求的适配性较高所致”。
既然同一控制的迈普通信主营产品为以太网交换机,深圳中电港为何还要向盛科通信采购?盛科通信回应称,“我方并不了解深圳中电港是否向迈普通信采购交换机”。
芯片产品平均单价下降超4成
虽然盛科通信的以太网交换芯片、以太网交换机两大主营产品的销售金额持续上升,但其平均单价却在持续下降。
报告期内,以太网交换芯片平均单价分别为1013.74元/颗、835.45元/颗、763.54元/颗和573.50元/颗,平均单价下跌幅度为43.43%;以太网交换机平均单价分别为1.73万元/台、1.34万元/台、1.25万元/台、1.08万元/台,平均单价下跌幅度约为37.6%。
对于芯片价格持续下降的原因,盛科通信表示,2019年主要系战略客户对GreatBelt系列产品采购量增加,公司对当年采购量大规模增加的客户给予了一定价格折扣;而2020年主要销售的GoldenGate系列产品销量大幅增长,公司对采购规模较大的客户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2021年1~6月则是TsingMa系列产品逐步完成市场导入,该系列产品平均单位成本及单价水平均较低。
交换机价格下降因素也与之类似,2019年公司对采购规模较大且长期战略合作的客户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2021年1~6月则是低单价产品销量占比增加所致。
按照审核问询函的回复,2019年~2021年,盛科通信以太网交换芯片收入前三的产品为TsingMa、GoldenGate和GreatBelt。其中TsingMa收入增长最快,2019年~2021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72.82万元、2111.75万元和1.11亿元;GoldenGate则是2019年、2020年收入最高的芯片产品,2021年才被TsingMa超过,过去三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049.84万元、5897.16万元、6788.03万元。
TsingMa系列是公司中端核心芯片,具备440Gbps的交换容量,支持最大100G端口速率;而GoldenGate系列是公司首颗高端核心芯片,具备1.2Tbps的交换容量,支持最大100G端口速率。
可以看出,中端核心芯片TsingMa收入增幅更快,高端核心芯片GoldenGate系列却在降价。对此盛科通信回复称,TsingMa系列产品系公司推出的单价较低的产品,其交换容量及最大端口速率能够覆盖运营商网络和企业网络汇聚及接入的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的性价比;GoldenGate系列对采购规模较大的客户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并非对所有客户给予了价格折扣。
对于未来GoldenGate、TsingMa是否可能提价,盛科通信则没有明确回复,不过其在审核问询函回复中表示,未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前期为导入战略客户而出现的销售单价下降趋势将得以减缓。
而对于低价产品是否是未来市场趋势,盛科通信回复称,以太网交换芯片未来发展趋势仍然为高端化。但在审核问询函回复内看到,未来盛科通信规划了数颗高端交换芯片,“同时考虑自然延伸到中小企业网络市场,规划低端交换芯片。”“在低端产品方面,公司拟于2022 年下半年推出TsingMa.AX等系列”。
市场占有率较低
报告期内,盛科通信的收入规模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但其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招股说明书引用的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商用以太网交换芯片市场以销售额口径统计,博通、美满和瑞昱分别以61.7%、20.0%和16.1%的市占率排名前三位,合计占据了97.8%的市场份额;盛科通信的销售额排名第四。
对此,盛科通信补充风险提示称,与龙头企业相比,公司以太网交换芯片的业务规模较小,市场份额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公司技术水平与国际厂商存在一定差距、产品线尚不完全,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也导致盛科通信的以太网交换芯片毛利率低于可比公司,2019年~2021年,盛科通信的以太网交换芯片毛利率分别为47.69%、34.35%和39.61%,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为49.76%、49.82%和52.68%。
2021年毛利率较2020年上升,主要系GoldenGate 系列上量后产生的规模效应导致平均采购成本下降所致。
盛科通信表示,未来为保证公司与全球领先的以太网交换芯片设计企业能够逐步缩小技术差距,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及市场竞争力。
在研发投入方面,2019年~2021年,盛科通信研发费用分别为9542.56万元、1.11亿元和1.82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9.79%、41.97%和39.61%。虽然研发投入金额在增长,但研发费用率却在下降。
对于技术创新风险,盛科通信提示称,未来若公司技术研发水平落后于行业升级换代水平,或公司技术研发方向与市场发展趋势偏离,将导致公司研发资源浪费并错失市场发展机会,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