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业界 > 正文

破 “卡脖子” 迷局后,这家企业剑指何方?

发布时间:2025-08-29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对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金属复合材料”是个略显陌生的概念,但它却是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智能终端等高端领域的“隐形基石”。小到高端手机的电池仓,大到直升机的传动构件,都离不开这类材料的支撑。

  有研复材为何能成为该领域的“国家队”?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探索到冲击资本市场,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1992年,国家复合材料工程中心在京成立,这是有研复材的最早雏形。彼时,全球金属基复合材料市场被美国DWA等国际巨头垄断,高端产品对华出口受限,国内相关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科研人员扛起了技术攻关的大旗,樊建中便是其中之一。

  二十世纪末,刚踏入有研总院的樊建中,从国家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的基层做起。那时的科研条件远不如现在,实验室里的设备多是自主搭建,原料配比需要反复试验,数据记录全靠手写。早期团队围绕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为了验证粉末冶金工艺的稳定性,团队长时间守在炉边,观察不同温度下材料的致密化过程,最终突破了颗粒均匀分散的关键技术。

  这种“啃硬骨头”的精神,成为有研复材的基因。在早期,这些技术成果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如何将实验室里的样品转化为能批量生产的产品,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2018年,随着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推进,国家创新平台启动公司化运营筹备。彼时樊建中,带领团队梳理技术成果、规范财务流程,为后续改制铺路。

  成立初期的有研复材,面临双重挑战:既要保持技术领先性,又要适应市场竞争。

  这次重组整合了双金属复合材料业务,并为有研复材注入了特种铜合金制品的产业化经验。行业分析指出,此次重组强化了公司在铜合金领域的技术能力,推动高附加值产品替代进口进程,加速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真正让有研复材站稳脚跟的,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突破。2022年前后,公司建成铝基复合材料粉末冶金生产线,实现国内金属基复合材料规模化工程应用的关键跨越。招股说明书中提到,为满足航空领域对材料“高强韧、耐疲劳”的严苛要求,研发团队长期优化锻造工艺,最终研制出的铝基复合材料锻件成功应用于高端装备承力部件,解决了相关材料的进口依赖问题。

  在民用领域,有研复材成功拓展了新的增长空间。2023年前后,公司开发的铝基复合材料超薄箔材实现技术突破,并批量应用于高端手机关键部件,显著提升产品轻量化性能。为满足智能终端量产需求,公司优化生产布局,通过多地协同强化民用产品供应能力。受益于市场拓展,其智能终端领域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逐步成长为重要业务支柱。

  发展过程中,资金与人才机制成为关键支撑。公司于2023年启动股权激励计划,通过员工持股平台绑定核心技术团队,保障研发连续性。 2024年至2025年间,公司引入比亚迪等产业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用于产能扩充与前沿技术研发。 公开信息显示,相关资金已投入航空航天用特种铝合金产线建设,并推动高附加值复合材料研发落地。

  如今的有研复材,已形成“金属复合材料+特种合金”两大业务板块,产品覆盖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财务数据显示,

  ,扣非归母净利润从2365万元增长至5536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0%。此次冲击科创板,公司拟募集9亿元,投向军用铝基功能复合材料、民用智能终端复合材料等项目。但光鲜数据背后,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招股说明书中明确提示,公司境外收入占比虽从2022年的37.42%降至2024年的21.52%,但牺牲阳极产品仍主要依赖美国Rheem、A.O.Smith等客户,中美贸易摩擦若升级,可能影响外销业务。此外,军品审价周期长、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问题,也可能导致业绩波动。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有研复材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盈利能力,更在于其在“卡脖子”领域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智能终端的技术升级,金属复合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但如何平衡技术研发与市场回报,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进一步突围,仍是有研复材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从1992年的国家工程中心,到2025年冲刺科创板,有研复材的三十年,是我国先进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故事告诉我们,

  。而资本市场的助力,能否让这家“技术型”企业实现更大突破,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有研复材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