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9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但你有一种药物,它将肺癌患者的预期寿命延长了一倍。它是由中国独立开发的,所有的技术、所有的知识产权。完全由中国开发。这对于全球生物制药市场来说是一个冲击。我认为这加速了其有效性。
中国生物技术:许可模式与全球化
我想谈谈围绕中国模式的一些争议。这实际上是一位在中国从业的行业人士向我提出的担忧。她认为中国的许可模式,目前它确实帮助中国成为一个生物技术强国,但也可能存在风险,即从长远来看,中国公司可能会被定位为供应商而非全球领导者。你对此怎么看?许可模式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中国,还是实际上会损害中国?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非常有趣的全球制药业形势。美国的初创企业,就像中国的初创企业一样,几乎没有机会自己将药物推向市场。运行大型关键性试验的成本,是在药物流程的后端,这使得几乎所有美国初创企业,当然还有中国的初创企业,都无力承担。
所以你可以这样说,你可以说,这会阻碍他们。但这个许可阶段是必要的步骤,要达到一些主要的中国制药公司实际上可以处理全球分销、全球试验等的程度。现在,有恒瑞。我是说,世界上 30 家最大的制药公司中有两家在中国。所以这不是一个强大的,在这个阶段,这不是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中国现在的创新生态系统非常强大,但后端分销和全球试验能力不足,这需要十年时间。这需要一些时间。
太有帮助了,非常感谢。另外,关于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问题,目前围绕中国式技术的讨论,很多都集中在效率方面,也就是说,药物更快、更便宜,但不一定是同类中的首创突破。我从一位美国从业者那里听到的一个阻力是,中国仍处于追赶阶段,在传统意义上并不更具创新性。但我的问题是,如果中国公司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将现有药物的更好、更安全的版本推向市场,这是否会让我们重新定义我们所重视的创新?全球制药公司是否应该改变其创新方法?或者说,中国目前所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创新?
这与科技行业的对比非常有趣。中国科技行业现在已被广泛接受具有创新性。它没有创造手机,也没有创造电动汽车,但由于快速迭代和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改进东西的能力,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创新者。中国人在这方面,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即使不是最好的。科技界已经克服了对非创新的偏见,现在认识到这确实是创新。事实上,大部分的商业利益都来自于此。
生物技术领域的情况也完全相同。所以,你还没有创造出同类首创的突破,如果你的所有努力都能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内,让那些同类首创的突破变得更好,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好处,因为同类首创的突破在十年或更长时间后成为同类最佳药物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回到依沃西,那款胜过 Keytruda的药物,它可以通过中国公司非常强大的蛋白质工程能力成为同类最佳药物。现在,中国新药开发的 25%,美国 40%,去年的许可交易额已经超过 400 亿美元。
人们不得不说,中国的生态系统正在创造真正的价值。当我和我在美国尊敬的研究人员交流时,他们会说,10 年前,中国在同类首创药物研发方面落后美国 20 年。今天,只落后两到三年。在短短十年间,这是一个惊人的时间压缩。所以,我认为很公平地说,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一些抗体-化疗组合方面,你会看到来自中国的真正创新,来自中国的真正的同类首创药物,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开发出来。
生物技术:科技竞争的新角力场?
我想稍微谈谈政策方面。令人惊讶的是,与人工智能或半导体不同,生物技术尚未成为美中科技竞争或美中科技竞争政策的主要目标。生物技术是否被认为对国家健康安全至关重要,以至于不能被切断?或者你认为未来收紧政策是否不可避免?
我参与了关于的一些讨论,并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些其他以科技为导向的美国政策工作上。我想说,华盛顿特区的那些人相当沮丧,因为他们真的希望在生物技术领域拥有与半导体行业相同的扼点。如果你扼制四五家公司,比如东京电子、ASML 等,你就能真正阻止某人开发。或者你当然可以减缓他们的速度。
生物技术行业没有这些扼点。世界上一些顶级的基因加工公司已经在,已经和 Illumina相当了。所以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说,我们可以停止这样做。
另一种选择是说,好吧,我们不进口中国的药物到美国。然后你必须告诉那些患有某种癌症的美国患者,中国有解决方案,然后说,好吧,你得[*],因为我们不会从中国进口药物。这对人类或政治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所以,我认为你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也很难找到。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扼点是那些拥有杰出人才、拥有所有能力、所有必要技能、拥有庞大国内市场的领域,因此限制了中国的发展。商务部长雷蒙多使用了“愚蠢的差事”这个词,我完全同意。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特朗普总统威胁要对中国以及美国的贸易伙伴征收新的关税。如果美国确实对中国生物技术实施贸易限制,你能否帮助我们分析一下这将对许可交易和全球供应链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你可以对试剂征收关税。中国拥有全球生物制药试剂市场的 70% 以上,美国非常依赖中国,全世界也非常依赖中国,因为这是一种已定义的化学物质。如果中国开始推出许多同类首创、同类最佳的药物,特朗普想要说,这就是许可费,那么你肯定可以对其征收关税。对该药物征收关税,所以你必须支付一些关税。我不确定他们将如何定义它。即使他们定义了它。
美国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的医疗保健生态系统效率极低。同样药物的价格已经是中国的 10 倍,最近的药物对比是 30 倍。所以我不确定关税真的会有什么作用。你所要做的就是在美国让问题变得更糟,在成本结构和效率方面,它已经很糟糕了。
那么,对中国的投资限制或出口限制呢?这将如何影响中国生物技术公司?
我认为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的生态系统,目前正接近我所说的自给自足的阶段。我不确定它真正需要从美国获得什么,尤其是在首创的创新阶段。如果你们认为这样做符合人道主义,那么也许可以限制中国的一些发展。当然,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广泛的讨论,即这样做对人类来说是否真的正确。对于其他的出口限制,你们只会再次伤害美国公司。因为一旦药物被送到中国,就很难逆向工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我不确定中国公司是否真的专注于这样做。
关于投资限制,如果这发生在20年前,并且你们说不能把资金投入到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帮助它们成长、发展并提供专业知识,那么也许就能限制中国的发展,或者至少减缓它的发展。
现在面临的挑战是,有两件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几乎所有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是中国人。所以,如果你们说“我们不欢迎美国人”,美国的法律就不适用。他们不是美国人,他们是中国人。资金主要已经从专注于美元的创新,转变为现在主要以人民币为主,这也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内市场中可以预见的。因此,美国限制风险投资公司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的影响,我认为第一,很难界定。
第二,我认为这不会对减缓中国目前的生物技术投资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生物技术数据安全:信任与合作
谈到中国的国内生态系统,我们谈论了领域投资、国内风险投资,以及国内创新。那么政策呢?考虑到中国对银发经济的关注,以及老龄化社会,这将如何改变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格局或形态?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2005年我搬到中国时,大约有2.5%的GDP用于医疗保健。现在你们可以看到是7%-8%。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非常显著,就像在每个国家一样,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因为生活方式疾病、癌症、痴呆症和所有这些长期慢性疾病都会出现。因此,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的问题将是如何为此买单,以及如何做。
全球制药企业最终将解决定价问题,因此中国将成为你们看到患者的实际紧张关系的地方之一:美国的患者支付X,中国的患者支付1/10X,或者美国支付的费用是中国的10倍,我认为这将真正挑战一些全球制药模式。这是一个中美两国政府都可以达成某种协议,并可以就此达成一些理解的领域。但对于这些药物的定价问题,解决中美两国或世界各地老龄化人口的健康问题,其定价将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回到政策制定,你们知道,华盛顿特区的政策制定者一直在强调国家安全问题,关注大型制药公司对中国药物创新的依赖,这与成本因素有关,正如我们所讨论的那样。你们能否帮助我们理解这种担忧?美国监管机构是否应该将此视为类似于依赖中国制造业那样的风险?或者这更像是一种政治
现在,区分围绕安全的政治
但我认为,安全并不是其中的主要担忧。我认为供应链多元化才是,我认为安全问题最终会在这里出现。
那么数据完整性呢?或者当涉及到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开发药物时的安全标准,在一些政策制定领域也有这样的讨论。
过去的情况是,中国进行的试验数据并不可靠。但现在情况并非如此。有一位名叫Bobby的绅士,他在纽约的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他是第一个将中国药物引入美国,并使其通过整个流程的人之一。这提供了相当大的可信度,并使你们认识到,如果你们与中国的专业机构合作,并与合适的试验伙伴合作,就可以信任这些数据。
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引领这一潮流,因为每个人都担心他们正在收集关于你和我什么样的信息。谁可以使用数据?医疗保健行业一直对患者数据的访问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人工智能将导致对这一问题的一些重新思考,以及它实际上意味着什么。我实际上认为,你们可以确保患者数据的完全安全,但每个人总是会指出百万分之一或十亿分之一的情况。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我们来谈谈跨国公司。对于制药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跨国公司而言,鉴于您在中国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您在中国度过了几十年,那么当涉及到中国时,他们必须注意哪些风险?您认为目前他们面临哪些机遇?您会向他们提出或建议哪些可行的策略?
我认为,他们 20 年前就着手实施的可行策略是建立实验室,以便了解中国正在开发什么。但他们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点。现在,你已经看到许多公司实际上都是世界一流的公司,而且就在中国。所以现在制药公司正在想办法,全球制药公司正在研究他们需要什么许可,如何利用来自中国的潜在产品来充实他们的产品线。
下一代药物,就是我们讨论过的那些,更好的药物。所以他们已经开始了。现在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是什么?换句话说,他们将不得不决定,中国市场是否是他们希望就将药物引入中国达成某种妥协,而不是撤出中国的地方。我认为这将是一场痛苦的讨论,因为它在中国做生意对他们来说将是昂贵的。
中国制药公司的竞争格局大不相同。如果是一家设备公司,这仍然是一个好的市场或好的环境。与中国人竞争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在几乎所有设备方面都更好、更快,并且达到了世界一流的规模。所以制药公司仍然有优势,但他们将不得不弄清楚他们的参与策略是什么。
目前,这是许可。会是更多的并购吗?因为中国实际上没有制药或科技领域的并购市场。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结构的一个巨大弱点。因此,外国公司在那里有优势,但他们将不得不决定是否这样做,并且会存在有关收购中国公司的地缘政治担忧。你如何对这个过程进行尽职调查?但我认为这是下一步。他们必须决定是否要迈出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