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23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Base44成立至今没有进行任何外部融资,Shlomo是其唯一股东,手下共有8名员工。
换言之创业短短半年,Shlomo便至少成功套现4亿,手下员工也将轻松跻身千万富豪。
AI造富潮,小而美的创业公司崛起
商业世界里,动辄暴富的故事并不少见。但若说仅凭几个人便能创造数亿估值,放在两三年前还难以置信。如今,“几个人,1家公司,估值上百亿”的案例在AI时代比比皆是。
正如蚂蚁集团前CEO、阿里巴巴前合伙人胡晓明所说:
“在数字化时代,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
这样的案例正在涌现。在海外,一份名为“顶尖精益AI Native公司排行榜”的名单流传甚广,其中细致罗列了30多家团队规模较小,但营收非常可观的初创公司。
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文生图领域明星企业Midjourney,由David Holz创立于2021年8月,仅靠40人团队,凭借着付费订阅的商业模式,实现年营收5亿美元,人均创收高达1200万美元。至今未融过资,但估值已高达100亿美元。
而来自迪拜的社交平台Telegram,成立十余年仍保持30人的工程师团队规模,年收入超10亿美元;作为Base44竞争对手,Cursor靠20人团队干出1亿美元的年收入;只有4人团队的AI卡路里追踪应用Cal AI,却做到了1200万的年收入,人均创收300万美元……
纵观这份统计中,这批创业公司员工人数不多,但自我造血能力极强。上榜公司平均员工数20人,人均年创收279万美元,单个员工大约对应了1.4亿美元的估值,分别是苹果市值的8倍、Google的14倍。
其中,近一半公司尚处于A轮之前的早期融资轮次,Midjourney、SubMagic、Cal AI、Chatbase、Conversion等几家公司甚至还未进行过任何外部融资。
不免感慨一句,时代真的变了。
在传统的创业模式下,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往往需要快速扩展团队来应对各种运营挑战。但AI的到来,已经彻底改变了团队疯狂扩张、多轮融资的传统创业叙事,团队规模不再与产出能力画等号,小团队也有可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前不久,Sequoia Capital在AI峰会上提及,“下一家估值十亿美元的公司,也许只有一个人。”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也预测,距离出现“一人独角兽”的时间不会太远。
“人们曾认为AI颠覆只能由大公司推动,但现实是,不被看好的小团队反而可能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在BEYOND Expo 2025大会上多次谈起了“技术颠覆”,在他看来,恰恰是年轻人、小企业在AI领域拥有大机会。
想起很久之前,Sam Altman就和一些科技公司CEO朋友打赌:什么时候会出现第一家只有1个人的10亿美元级别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