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0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飞、三六零、金山办公等公司提供了收入,但相关业务未能如算力领域一样,为企业提供爆发式增长。这反映出当前阶段,AI产业价值分配正向底层基础设施倾斜,卖铲人的商业模式更具确定性和爆发力,算法与应用层仍等待[*]手级应用的出现。
在强劲业绩支撑下,“算力相关”概念板块整体表现强劲,但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多个硬件端龙头股价上涨幅度远超大盘,部分如中际旭创、新易盛等企业的股价年内涨幅超过 50 %、甚至翻倍。其中,AI芯片国产替代的龙头寒武纪,其年内股价一度创出新高,并因此获得了“寒王”的称号,这反映了市场对“国产 AI 芯片+算力放量”预期的高度认可。
与技术落地预期类似,投资者更多关注行业“上游”的硬件基础设施企业而对“应用层”、“算法层”企业的热情相对温和。在板块快速上涨的背景下,虽然部分投资者认为部分公司估值已偏高,市场风险正在累积。但总体来看,2025 年算力赛道已成为A股市场中的一条主线,不过“赢家”仍集中于基础设施中的头部厂商。
机器人产业链:核心零部件企业的价值凸显
与AI领域类似,2025年前三季度,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也呈现上游强、下游弱的特征,核心零部件企业已成为价值高地。其中步科股份伺服系统在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已大量出货,公司第三季度实现1.98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1.31%。其新推出的第五代驱动器集成AI算法,能耗大幅降低,产品已适配优必选表现同样突出,公司第三季度营收1.55亿元,同比增长49.92%,实现净利润4025万元,同比增长81.19%。公司的谐波减速器在精度、寿命等核心指标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产能或已进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单价提升至3000元/台。高盈利能力反映了其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技术壁垒和议价能力。
在感知系统领域,奥比中光3D
人性机器人上下游的分化印证了行业共识: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价值重心正从整机向上游核心零部件转移。核心零部件成本显著下降,才能控制整机的售价,这样人形机器人才有可能得以普及。
而在行业强预期下,2025年来,A股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整体强势上涨,板块中超九成个股录得正收益,其中零部件与核心部件厂商表现最为突出。
如步科股份受益于伺服系统与驱动控制在工业及人形机器人中的需求爆发,年内股价累计上涨逾120%。绿的谐波凭借高精度谐波减速器在机器人关节中的应用,股价年内涨幅接近200%,成为投资者追捧的焦点。传感与
相比之下,下游整机与应用端如优必选、拓斯达等企业虽受题材热度提振,但股价波动较大、整体涨幅有限。总体来看,2025年人形机器人板块延续“上游强、下游弱”格局,投资者更青睐具备技术壁垒与业绩兑现能力的企业,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也已成为AI硬件产业链中继算力之后的又一个市场热点。
[*]磕研发与国产替代:中国企业的战略投入与未来格局
虽然市场出现了分化,但中国企业看好AI、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的决心并没有改变。Wind数据库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A股55家AI算法层与应用层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高达653.62亿元,同比增长5.7%;110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中,累计投入了1102亿元用于研发,同比增长19.91%;53家算力企业也累计投入了291.76亿元用于研发,同比增长9.72%。
在这中间,头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其中龙芯中科研发费用占公司当期营收比例达91.83%,寒武纪年研发投入额则长期超过10亿元,海光信息前三季度研发费用高达25.86亿元,同比增长42.36%。这些企业这样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正在转化为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的实质性成果。
在AI芯片领域,寒武纪、海光信息的国产替代率从10%提升至30%,在手订单超产能规划。在国产芯片支撑下,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人形机器人领域,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等企业在谐波减速器领域的专利布局已覆盖关键核心技术,为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算力芯片外,AI算力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存储芯片。一台AI服务器所需的DRAM和NAND分别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和3倍。为满足市场对高带宽内存和DDR5等高端芯片的渴求,三星、SK海力士等主要存储芯片制造商纷纷将产能从此前的DDR4等传统芯片转向高利润的AI存储产品。这一战略调整挤压了传统芯片的产能,造成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兆易创新 、东芯股份 等国产存储芯片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因此收益。
协创数据的转型路径同样值得关注,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3.31亿元,同比增长54.43%。协创数据与英伟达合作开发机器人推理平台,将算力资源与机器人应用场景深度结合,探索出了算力+应用的创新商业模式。这一模式既满足了当前市场对算力的迫切需求,又为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储备了技术能力。
2025年三季度财报清晰地揭示了A股AI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阶段。目前算力基础设施已进入收获期,核心零部件企业开始显现商业价值,而算法应用层仍处于探索阶段。这种分化反映了技术产业化的客观规律——基础设施先行,核心部件跟进,应用生态随后。
从寒武纪到步科股份,从海光信息到奥比中光,中国科技企业正用研发和商业化的实际行动,重塑全球AI与机器人产业的格局。当技术突破与商业价值的交汇点越来越清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财报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场由算力驱动、由核心零部件支撑的技术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