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1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已成红海的当下,这家以吸尘器起家、年营收刚突破150亿元的科技企业,宣布进军超豪华纯电跑车领域,计划于2027年推出对标布加迪威龙的旗舰产品。更引人深思的是,追觅科技实控人俞浩与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这对曾同为小米生态链伙伴的老对手,如今分别以追觅星空计划和极石汽车的身份,在造车战场上再次狭路相逢。一位是清华航空航天系出身、以要么不做,要么就做世界第一为信条的技术极客;另一位是扫地机器人领域的先行者,却在造车路上遭遇销量惨淡。当家电巨头跨界造车已屡遭滑铁卢,追觅科技又能否凭借其左手养右手的战略和高速马达技术积累,真正实现从家电到超跑的华丽转身呢?
双面人生:从清华学霸到造车梦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的履历,堪称中国科技创业者的典型样本。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的他,凭借物理竞赛获奖被保送入学,年仅12岁便完成个人首次发明。在清华期间,他创立了天空工场学生科技兴趣团队,专注于无人机研发,被业内誉为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
2015年,俞浩带领天空工场核心成员开始创业,将目标锁定在智能家电领域最核心的技术壁垒——高速数字马达上。经过两年技术攻坚,2017年追觅科技正式成立。从第一代无线万台的高速吹风机,再到2025年推出的Z-Fresh极境系列冰箱,追觅科技在短短数年内实现了从技术追随者到行业引领者的蜕变。
然而,俞浩的性格却呈现出鲜明的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4月,追觅科技还曾因一起员工猝[*]事件引发舆论风波,使得公司加班文化受到广泛质疑。尽管公司随后表示将加强对员工的关怀,但这一事件仍折射出其高速扩张背后的管理挑战。对于造车这一更加烧钱、更重资产的领域,俞浩的
不容置疑风格能否适应汽车行业对安全、可靠性的极致要求,或将成为关键考验。从
天空工场到星空计划:追觅与石头的恩怨情仇追觅科技的发展史,是一部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成长史。2018年获得小米生态链及峰谷资本等机构投资后,追觅科技营收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通道。截至2024年,其产品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收规模预计在150-200亿元之间。在大清洁品类的零售额市占率位居行业第一,特别是在扫地机器人领域增长迅猛。
后来者,它与石头科技的恩怨已持续多年。两家公司均曾是小米生态链的重要成员,而随着市场日趋成熟,他们的竞争重心从价格战转向了以核心技术和专利布局为焦点的内卷化竞争。2023年以来,双方围绕仿生机械臂技术展开激烈交锋。追觅科技多次指控石头科技侵犯其专利权,在南京、泉州、重庆等地提起多起诉讼。2024年,追觅科技曾成功申请诉前行为保全,一度导致石头科技部分产品被下架,但随后该保全被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撤销。而在德国市场,追觅科技则于2024年8月获得关键胜利,德国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判决石头科技败诉,禁止其在德国销售相关产品。这场专利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攻防,更折射出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造车路径
。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早在2021年就创立了极石汽车,但截至2024年,极石01累计零售销量仅为5682辆,月均不足500台,公司已陷入超10亿元的巨额亏损。相比之下,虽然追觅科技造车选择以超豪华跑车为切入点,避开了主流市场的绞肉机式竞争,但豪华跑车赛道较为狭窄,追觅科技将直接与法拉利、保时捷等顶级跑车品牌进行竞争。
的荆棘之路:造车梦与现实的碰撞追觅科技的造车计划以独立的星空计划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为主体,俞浩通过多层股权结构间接持有80%股份。按照规划,公司将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建厂,首款超豪华纯电跑车预计2027年亮相。然而,从吸尘器到超跑,追觅科技面临的鸿沟远超想象。首先,汽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复杂工业品,其产业链长度、供应链复杂度、法规严苛度都与消费电子产品存在天壤之别。戴森、苹果等科技巨头造车的屡屡受挫,便是最好的警示。
其次,造车对资金需求堪称天文数字。超豪华跑车的研发、测试、生产线建设每一步都是吞金巨兽。尽管俞浩提出左手、右手模型,用智能家电业务的现金流支持造车,但追觅科技2024年预计30亿元左右的净利润,能否支撑动辄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仍是巨大疑问。此外,追觅科技的中小股东是否会同意俞浩斥巨资冒险,也是个问题。
更严峻的是供应链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追觅科技在高速数字马达、AI
算法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其造车提供了一定基础
追觅科技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技术实力,更在于能否持续获得战略级投资,以及俞浩能否将其在家电领域的极致追求转化为对汽车行业规律的尊重与适应。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上半场进入淘汰赛的当下,留给新玩家的试错空间已极为有限。追觅科技的超跑梦,或许正如俞浩本人的性格一样,既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芒,又面临着现实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