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弱中心”抱团,摆脱武汉郑州“虹吸”?

发布时间:2022-08-02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揭露了线路走向背后的故事——铁道部有关专家倾向的方案曾是过襄樊而非南阳,为改变这一状况,河南省政府向当时的国家计委、铁道部报送请示,请求南阳至信阳段先行建设,且南阳自己出资为铁道部做预可研报告,“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开了先例”。

  进入高铁时代,类似的争夺再度在“宁西高铁”上演。2019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积极争取合西高铁过境襄阳”,令宁西高铁经南阳的走向再增变数。今年5月,就网友“合襄高铁是否纳入规划”的问题,襄阳市发改委给出的回复是,明确提出,“研究建设南阳经信阳至合肥高速铁路”,花落谁家尚无定论。

  

  打破“零和博弈”,交通的问题不得不解决。

  在秦尊文看来,此次特别提到的航运合作,正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在汉江流域中,南阳通过唐白河作为支流接入。汉江航道打通后,通过开发唐白河航运,南阳将能通过汉江拥有自己的出海口,这也是豫西地区唯一的出海口。

  在此基础上,通过铁水、江海联运,襄阳和南阳能够发挥各自铁路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比如,利用区位特征,向北到西安、郑州的货物就可以在南阳集结,而向南到武汉、广州或者东南亚的货物则在襄阳集结,再利用长江水道通往宁波、上海,将能大大改善两座城市的区位,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合作共赢。

  当两地找到契合点后,合作还能进一步扩散至方方面面。

  比如,在航空领域,秦尊文构想了一种“共享航线”的方案。“现在,两市的机场都存在班次少、规模小、客运量较低的问题,机场效益不好,还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他说,两方可以联动起来,通过错时排班,并在机场之间开通专线,整体上提升航班密集度,同时整合客源,推动两座机场走向良性发展。

  物流优势提升后,亦能反哺当地产业发展。“比如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双方都有点基础,特别襄阳有‘二汽’,南阳也在做一些尝试,二者可以探索错位规模化发展。”

  与大多数省域边缘地带的城市大多为省份经济“洼地”不同,如今襄阳和南阳在各自省内GDP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在此背景下,两者被赋予了建设省域副中心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阳和襄阳的“抱团”注定与一般跨省合作有所区别。

  纵观大部分城市跨省合作,要么是位于边缘的强市辐射邻省弱市,最为知名的是因与安徽马鞍山、滁州等城市关系密切而被外界戏称为“徽京”的南京;要么是弱市之间互相取暖,通过合作往往能“绝境逢生”,为各自谋得一份新的“出路”。

  令秦尊文印象深刻的是,位于湖南和湖北边界的龙山、来凤两县。两县相向发展,不仅获国务院批复设立龙凤示范区,两县取得“十个一体化”建设丰硕成果,并且,当龙山在长沙帮扶下修建“长沙大道”后,也引起湖北注意,一条在武汉帮扶下修建的“武汉大道”最终落成。

  但对于南阳、襄阳二市,难以通过帮扶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各自现有优势,寻求突破。

  事实上,两座城市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其所在的南襄盆地,四周被群山包围,由此形成了内外明显的经济差距——在老少边穷的山区市包围下,两座城市坐拥一方沃土,适宜耕作,直到现在,南阳的农业仍然发达。而在群山隔断下,两座城市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也有着合作的文化基础。

  眼下,两座城市到了打破盆地思维的关键时刻。

  如果将视线放至整个中部版图,一个明显的“空缺”摆在面前。据秦尊文分析,在中部六省中,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发达城市基本靠近省域东侧,西侧常常是偏落后的区域。中部崛起目的在于全国东西的协调发展,这就意味着,在中部衔接西部的区域中,需要挺起一个极核。而当南阳和襄阳合作后,能够当此重任。

  “中部地区原来有6台‘发动机’,就是6个省会,南阳和襄阳‘抱团’后,GDP将超过9000亿,且有望冲击万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增长点,能够更好带动区域的发展。”他指出。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